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古代农业的发展是如何促进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的?

[更新]
·
·
分类:林业园林
1726 阅读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古代农业的发展是如何促进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的?

古代农业的发展是如何促进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的?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利:
1.耕作工具革新,铁梨牛耕
2.灌溉(水利工程)
3.重农抑商政策 不利:1.古代农业多为自给自足 2.地权与劳动者分离,广大劳动者无田可耕 3.徭役及赋税

中国古代农业领先世界吗?如果领先,什么时候领先世界的?为什么会领先?

以农作物种植为标志的中国农业已有近万年的历史,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也称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中国从春秋战国实行铁犁牛耕为标志进入传统农业阶段。直到清代西方进入近现代农业之前,中国的农业自秦汉以来大部分时间在世界农业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汉代到明代之间这段时间。
传统农业领先世界的标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作物品种丰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农事的诗,《七月》就是最重要的一首。《诗经》中涉及到的农作物有禾、谷、粱、麦、来、牟、稻、芑、菽、麻、苴、等。园艺方面也有果树与蔬菜的分工,水果有木瓜、木梨、枣、桃、杏、李、梅、栗等,蔬菜有芜菁、萝卜,甜瓜、葫芦等。养蚕也已成为农事活动的一部分,丝织被看作妇女的一种美德。畜牧业的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也已俱全。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稻壳、稻秆以及一些保存完好的骨制耜、镞、锥、针和木制农具,把我国水稻生产的历史年代提前至7000年前。
西安半坡、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等出土的碳化粟粒距今已有六七千年。
2.农业的平均单产高。
根据有关农业和经济的史料记载,中国传统农业的平均单产量是西方农业的六倍以上。
3.农业养活的人口多。
以公元七世纪世界人口分布为例:
唐帝国(700年,4500万)
戒日帝国(647年,2150万)
阿拉伯帝国(700年,2140万)
阿拉伯帝国(700年,2140万)
拜占庭帝国(620年,1400万)
公元七世纪世界人口大约2.1亿,而唐代中国就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公元八世纪世界人口约2.2亿,中国曾达到6050万,将近30%.
4.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先进。
中国古代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是不同时期对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农产品加工技术,譬如养蚕及丝织,茶业生产,制糖等技术等都领先于世界,茶业和丝绸出口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为国家积累大量财富。也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中国传统农业领先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原因主要有:
1.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我国农业起源早,历史悠久。
发源于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我国最早的农耕文明。炎帝神农氏,又名烈山氏。“烈山”反映了原始农业的焚林开荒和刀耕火种。《易经》、《淮南子》和《史记》等古书中还都记述了神农氏发明耒耜和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养蚕的创始者。黄帝族著名首领之一帝喾的儿子名弃,即后稷,相传是周族的祖先、种植农作物的能手,后被奉为谷神。而且考古证据都表明我国是最早种植粟(谷子)和水稻的国家。无论是传说还是历史记载以及考古证据都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7000年前的碳化稻粒
碳化粟粒
2.国家重视农业。
秦汉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国家归于统一,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告确立。汉初,贾谊、晁错先后上疏,力主重农。文、景二帝下诏称:“农,天下之本也”,推行了一些有利农业的政策。如劝民农桑、兴修水利、贮粮备荒、西域屯田,轻徭薄赋等。这些政策对促进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其中不少措施常为后世新兴的封建王朝所效法。自此以后,中国传统的“重本抑末”的政策持续两千年。“民以食为天”说明传统农业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现在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也可证明这个传统。
3.土地所有制灵活,农民相对自由。
秦汉以后各诸侯国的土地国家所有制逐步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在封建制度下,地主是土地的所有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原来的奴隶则成为向地主租种小块土地的佃农,他们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耕作,除以实物或劳役形式向地主交纳地租外,可留下部分产品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由于这时产品已不再像奴隶制时期那样为奴隶主所直接占有,农民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4.农业耕作方式先进。
春秋战国时期,废除撂荒制,因地制宜,精耕细作,轮种套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采取良种、精耕、细管、多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而同时期的欧洲国家为了利于农牧结合和恢复地力,实行休闲、轮作中包括放牧地的二圃制和三圃制。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大大高于欧洲国家。
5.农业生产工具先进,效率高。
冶铁业的发达,铁器农具在汉代已经普及,且种类大增。北魏时从整地、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脱粒到加工各个环节,有记载的农具达30余种。其中尤以犁的革新、耧车和提水工具的创制,作用更为显著。战国时的犁有犁铧而无犁壁,只能破土、松土,不能翻土;汉代发明犁壁以后,土垡就可按一定方向翻倒,从而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垅等作业,把耕地的作业方式从间断式破土转变为连续式的前进,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铁犁所需的动力大,用畜力作动力的牛耕也便应运而生。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大幅改善,农业生产面貌也随之大大改观。带犁壁的犁在18世纪时才传入欧洲。
传统铁犂
6.农业基础设施先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
从春秋末到战国,许多大型灌溉工程如芍陂(安徽)、漳水十二渠(河南)、都江堰(四川)和郑国渠(陕西)等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兴建,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水利基础设施和耕作条件,使得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都江堰
7.先进的天文历法,有效指导农业生产。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农业收成的好坏严重依赖天文历法的先进程度,准确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历来是指导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历法的出现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这方面一直领先于世界。根据节气与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机的农谚: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河南登封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公元1264-1294年)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领先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但以上几个主要措施无疑保证了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化肥、农药及现代化育种和耕作机械的使用,中国农业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但中国农业也在追赶之中,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耕种效率也会快速提高,农业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譬如,目前,袁隆平院士主导的杂交水稻和海水水稻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