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教育最好的方法 国家取消学龄前教育吗?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234 阅读

学龄前教育最好的方法

国家取消学龄前教育吗?

国家取消学龄前教育吗?

这是不可能的,反而会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犹太人对六岁多男童教育方法?

一,学龄前不学知识。过早的学知识,影响孩子的想象力,未来上学可能不敢兴趣。
二,善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家长要引导,培养,而不能强迫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三,独力精神。犹大人最推崇的是独力精神,独力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石,独力是掌握自己未来的第一步,只有独力才能自强不息。
四,从小进行挫折教育,从小培养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失败后能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五,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规定孩子要清理房间,搞好卫生,自己的事自己做。
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着重培养感恩,诚信,乐观,忍耐,博爱,而把知识的学习放到最后。知识在丰富,没有健全的人格,也不能做出大成就。
犹太人的教育观和我们有所不同吗?欢迎评论。

对于学龄前教育你怎么看?学还是不学小学知识?

学龄前的孩子是否需要学习小学知识,还是要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谨慎决定。
每个家长都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无可厚非。开发孩子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也才会有“成龙成凤”的那一天。提前学习学校知识,就是在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把孩子的思想限制起来,那就完全和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超前教育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弊端超前教育的弊端,家长在一句“都是为了孩子好”,就选择性地忽视过去。这种弊端只需要稍微想想都懂得。
学龄前儿童超前教育有怎样的弊端?
1、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孩子想象力的束缚。孩子们的想象力如天马行空,对任何规则性知识的学习,都会给孩子带来约束。孩子要面对家长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会作何感想?听话的孩子,就完全照做,不听话的反抗,结果都是一样,丢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2、容易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都知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虽然小学知识比较浅显,但相对孩子年龄来说,也需要集中注意力学习。在贪玩的年龄,却需要集中注意力学习,用不强的自制力克制想玩的想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就是正常现象。当这成为习惯,就会把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带入小学甚至中学。
3、容易使孩子产生骄傲自满。家长花费了大量精力,让孩子超前学习知识。在进入学校后,低年级时成绩就会名列前茅,而使有些孩子产生骄傲自满,也就会让孩子变得浮躁不容易静下心学习。这现象其实是很普遍,有的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成绩好,等到了五、六年级,一下子成绩就下来了,就是因为超前教育的结果。
4、容易使孩子以后产生厌学思想。现在,学生中厌学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和超前教育不无关系。没有相应年龄的心智,却要学习超出这个年龄能够理解的知识,只能延长学习时间。长时间的学习容易使人倦怠,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讨厌学习的想法也就会随之而来。
超前教育有这么多弊端,为什么家长还要争先恐后地让孩子去学习?就是家长们的焦虑心理在作祟,焦虑孩子的成绩,焦虑自己的孩子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焦虑孩子的未来。
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要克服焦虑心理有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经被奉为经典。但是思考过后,才发现孩子的成长是“长跑”,是“马拉松”,这样的比赛没有人会在意起点的名次,也没有运动员会在起点处就开始冲刺。
这种焦虑有些源自于一些家长自身处境。对自身处境不满意的家长,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一下,就产生了一定要让孩子努力学习,改变这种境况的想法。于是就焦虑起孩子的学习;而那些对自身处境满意的家长,看到还不如自己的家长,孩子成绩却比自己孩子成绩要好,也就焦虑起来。出于家长们的焦虑,孩子们参加课外班、辅导班就成为常态化。
道理,家长们都懂,也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却在孩子是否要超前学习的问题上,做出和心愿背道而驰的决定。无论孩子是否要在幼儿园时期学习小学的课程,家长都先要克服自己焦虑心理。毕竟这样的焦虑源于家长想象中孩子的未来。家长只能根据自己情况去想象孩子未来,却想象不出孩子自己创造的未来。难道那些科学家、艺术家都是按照他们父母想象而成就的?
家长要杜绝焦虑心理,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做出对孩子最有益的选择。
对于学龄前教育家长要如何去做“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学龄前儿童教育,也需要从理解、指导和解放这三方面入手。
如何才能做到这三点呢?
家长要理解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只有把孩子放到平等地位,互相坦诚对待,孩子才会接纳你的意见和建议。
亲子游戏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在游戏中,父母和孩子在游戏规则中地位平等,无论是互相对立还是合作,都能体现出尊重。父母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孩子也从被教育的一方,变成了父母的朋友、伙伴,拉近了彼此间距离。在游戏中,父母和孩子会相互理解,形成默契。那么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明白父母的想法,而父母也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指导就是父母的义务。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会更顺畅,孩子会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会认真思考父母的意见和建议。
父母的指导,除了沟通还有以身作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孩子来说也是适用的。当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的举止行为,不能自己做一套,却不允许孩子去做。就比如说孩子玩手机,家长自己又玩游戏又看视频的,却禁止孩子去玩去看,这样的教育也没有说服力,也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玩手机的习惯。
说到解放,就是让孩子自己支配时间学习或者玩耍,自己选择要学习什么。就学龄前是否需要学习小学课程的问题,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无论孩子如何选择,都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弊端。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生活即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就是在生活中对孩子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应该是春风化雨一般,而不是粗暴的干涉。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所以,在家长做出决定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