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粽子是“垃圾食物”么 传统端午习俗与粽子的养生作用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3419 阅读

端午节并非仅仅是“粽子节”,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月”“毒月”,而五日则被视为“恶日”“毒日”。相传这一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因此人们形成了一系列卫生习俗,如采药、沐兰汤、饮蒲酒、雄黄、朱砂酒等。粽子作为端午节食品之一,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传统端午习俗与粽子的养生作用

粽子对健康的保健功效

在古代,人们认为端午节时气候多变,容易滋生疾病,因此吃粽子可以避邪消病。根据中医原理,粽子中包裹的苇叶、荷叶或竹叶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而糯米则有温补作用,可补中益气、生津、清热。此外,粽子中加入的小枣、花生、莲子、山药等配料也有补益身体的作用。特别是在夏季到来之际,吃粽子有助于解暑降火,起到药食同源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肠胃健康问题

然而,对于部分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来说,过量食用粽子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糯米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慢性胃炎、食道炎等疾病的加重。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食用过多粽子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此外,粽子的胶性物质和植物纤维也会增加肠胃负担,不宜大量进食,以免加重胃病或溃疡病情。

粽子的保存技巧

新鲜的粽子只能在室温下保存几个小时,应该注意适当的保存方法。未食用完的粽子最好放置在冰箱中(0至25℃),但冷藏时间不宜超过三天。如果需要长期保存,最好放入冷冻库,但也不要超过两周。购买的成品粽子虽然保质期较长,但一旦发现有异味或霉变,切勿食用。饮食及营养专家建议,食用粽子要注意避免三忌:未熟先食、保存过久和大量进食。

通过了解传统端午习俗和粽子的养生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这一节日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