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最担心的育儿问题是什么 只要不是自己看孩子,就会很担心孩子,这是什么心理?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4165 阅读

家长最担心的育儿问题是什么

只要不是自己看孩子,就会很担心孩子,这是什么心理?

只要不是自己看孩子,就会很担心孩子,这是什么心理?

我觉得这种心理很正常!因为毕竟孩子是自己怀胎几个月好不容易生下来的,而且如果前期一直是自己带为主,别人又明显缺乏育儿知识和经验,就是会有各种担心,尤其是你看不到的情况下。
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作为母亲要适当学会放手,让孩子父亲或者老人尽量多参与孩子的陪伴,否则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家庭和谐,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够给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全程自己照顾孩子的母亲其实很累,需要喘息的机会。在你需要离开时,告诉代替照看孩子的人注意事项,慢慢的让代替照看的人也有机会多锻炼,你的不安才会慢慢缓解。
P.S.也一定要每次都好好跟宝宝告别,告诉她你去干嘛了,只是短暂离开,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就每次都直接离开哦!

为什么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非常着急,会陷入到焦虑之中呢?

感谢邀请:
家长焦虑孩子成长的本质是缺乏教育长远规划。进入了成绩差补文化学习,体能差补体育,感觉艺术细胞差不绘画、音乐等等的“恶补”循环之中。
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预估能力越来越低,也就是没有人能够准确预判“黑天鹅”何时出现。育儿焦虑正是家长对未知生活焦虑情结的集中表现,目前育儿焦虑已然成为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焦虑现象。时间退回到100年以前,人们之所以没有育儿焦虑,是因为那个时代基本都“子承父业”,孩子未来的生活几乎完全处于家长的可掌控范围之中。而今,社会分工极度细化,生活中已经没有了“铁饭碗”,换工作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那么,家长为何对孩子的成长焦虑呢?
描绘梦想担忧自家孩子“技不如人”
“不能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然成为家长追求孩子更好成长的代名词,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就是害怕自家孩子在学习成长上“技不如人”。追求相对更好一直以来都是生物界的共性,生命不存在最好、最完美,有的就是相对更好、更健康。人类同样在不断追求更好中获得成长、进步,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在遇到了一头老虎,谁能够活下去,身体强壮的?个子高的?长的漂亮的?都不确定,唯一可确定的就是奔跑相对更快的那个人能够存活下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更好是所有生命体的共同期待,而害怕自家孩子不如其他孩子优秀也正是基于现实的对比。奥运竞技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成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贫穷与富余、幸福与不幸、高与矮等等都是相对概念,而每个人都有追求相对更好的意愿。孩子的学习成长活动一直都在不断的追求相对更好,孩子学习讲话从字、词、句,再到流利的与朋友交谈,最后才是掌握语言文字的写法、含义、写作;孩子学习行走的方法从迈步、踏步,最终到自如行走......学习的阶梯就是从基础一步一步深入的,也就是不断的追求更好。更好分为与自己对比更好、与同伴对比更好,更好是实实在在的“红眼行为”。
孩子成长具有“光环效应”,那些某个单项行为优秀的孩子,更容易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进而更容易获得家长和老师的特殊照顾。家长之所以为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就在于害怕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受社会关注度不够,害怕自家孩子因没能进入好小学而耽误了进入好中学、害怕因为进了差一些的中学而不能进入双一流大学、害怕因为大学学习环境不好而影响孩子的就业......家长为孩子成长焦虑的本质是对孩子未来成长历程不确定性的担忧,担忧自家孩子不如其他孩子优秀、担忧自家孩子能够获得的成长资源不如其他孩子。
与孩子一起练习担忧孩子学习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
人们常说学习要“学以致用”,然而现实是很多知识学习之后对于实际生活的运用效果“收效甚微”,以至于很多人会抱怨“学了那么多有是没用呢?”,也因此“读书无用论”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学习活动确实不比享用美食那般能够“遇食即饱”,孩子从孕期开始就接受胎教,之后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总长度20多年,但要明确指出哪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最有效还真是件难事儿。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所接受到的文化知识,就如同吃下的食物一样,绝大部分会被排出或被遗忘,真能被消化、吸收、再利用的知识相当之少。
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储蓄智慧。学习活动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有极大的不同之处,比如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饿了吃、困了睡、生病了就医等满足即时性需求。学习活动并不解决当前的生活困境,学习活动是从根本上为人类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储备能量,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属于储蓄性行为。
储蓄,是人或其他生命体将当前多余的资源节约、积攒下来暂时不用,以备后续生存需要的行为,比如植物会在夏季生命旺盛的时候储蓄来年发芽生长用的养分;冬眠的动物会在食草充沛的季节多餐或者将事物埋藏起来供冬天使用。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等级的生命体,在储蓄上自然具有最高级的智慧,人们储存食物解决明天的饮食、储蓄智慧避免明天重复今天的失误。学习活动的本源就是借鉴前人曾经的生产、生活智慧,发展今天的事业或未明天储蓄生产能量。
智慧是最难衡量的,它没有重量且无形,它的多寡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智慧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壮大,原始生活中的智慧就是掌握狩猎与逃避敌害的技巧、懂得辨识采摘食物;农业社会的智慧是种植、养殖技术,参与社会基本分工合作的能力;钱工业社会的智慧是懂得操作生产工具、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策略。而今,人工智能、物联网就在我们眼前,需要人储蓄的智慧技能越来越多,单点技能突破让个人快速成长成为可能,但是如何选择“与众不同”且能够实现突围的那项技能,激活自身的成长潜能成为每个人所面对的最棘手的难题。因此,众多家长选择为孩子试探尽可能多的成长方向,为孩子储蓄更多未来可用的生活智慧。
担忧孩子学习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因此众多家长采取向外求解的方法,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兴趣与特长练习,为孩子报舞蹈、音乐、绘画等各种辅助培训,希望能够为孩子的“学以致用”筹备万全。然而,只有极少数家长明白,孩子学习也需要遵循“少即是多”,每个孩子投入到学习成长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时间换取高效的成长就必须适当“取舍”,只有舍弃掉一部分次要的才能专注重点,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引导孩子生活自理焦虑的本质是缺乏长远规划
人们常说:“不谋全局者不谋一域”,面对生活之所以会产生成长焦虑,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的与周围环境做对比,而迷失了自己赶路的方向,而且懒得有停下来为自己做长远规划的时间。缺乏长远规划的特征就是追着眼前的利益不可抽身,比如对于孩子学习分数的过于追求,进而忘记了相较于分数更重要学习习惯的引导。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生成长之路茫茫且长,没有人能够准确预见未来。家长能做的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养成善于学习、应变的成长习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调就是不断的适应并改造环境,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人类生活服务。因此,人类发明了众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工具,从最初级的石器、弓箭,到如今的智能化机械,人类一直在拓展自身的成长能力,然而无论工器具如何变化,却始终围绕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一主线。这个主线包括促进人类协作的底层完善工具,如语言学、数学、道德与法律;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如食物的生产、加工;提升人类自身能力的教学活动.....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人类的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拥有无尽探索求知的欲望。但是,放眼人类社会您就会发现,无论选择多大的范围、多大的群体作为目标,您都能在特定的人群中轻易的区分出谁具有相对的成长优势、谁对世界认知更全面、谁对人类过往的历史了解更透彻......这一切都源于谁养成了对生活进行长远规划,对已选择事物能够执着追求并将之实现。人生成长之路就如同猴子下山,社会上充满了各种诱人的智慧“果实”,选择采摘谁并将它带回家才是成长最大的收获。 确定了成长方向,有足够充分规划的人生成长将会更加通畅。
《小猴子掰玉米》?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
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 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