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会心理战术 学习,除了题海战术,还有哪些战术推荐?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461 阅读

怎样才能学会心理战术

学习,除了题海战术,还有哪些战术推荐?

学习,除了题海战术,还有哪些战术推荐?

学习,如果是为了应试,搞题海战术会有一定效果,但题海战术并不是效率最高的。我也是教师一枚,连续十几年从事初中毕业班教学,现在的考试题目都很新颖,为了让自已的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研读课程标准,每个知识点,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有要求识记、理解、应用的不同层次。所以作为学生也应该明确学习内容的层次要求。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做题的目的是检查我们学习效果的手段,所以搞懂每个考点才是重点,因为同一考点可以出几十几百个题,这也是搞题海战术的弊端所在,已许你做了很多题,但考点没弄透彻,题目稍有改变,如果考的不是原题你又不会做了。
第三,夯实基础,很多人往往是简单的题瞧不起,难的又不会。我们要明白现在的考试,简单、中等、困难的题目比例大都是7:2:1。所以特别是学习能力一般的人,应把精力把基础知识夯实,确保简单的题不丢分。也不知道我这样的说法有没有讲明白。

如何整合内心的冲突和混乱,构建、形成自己稳固的人格?

推荐阅读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她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人之一。问题中提到的疑问,这位心理学大咖都能为你解决哟。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七句名言,其中最为流传的一句是苏格拉底的“人啊,认识你自己!”《道德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认识自己再简单不过,却也再复杂不过。
整合内心的冲突和混乱,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清楚我们内心的冲突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冲撞的。
内心冲突的来源还要回到我们的孩童时期。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一个人是肯定不能对付外界的,这个时候儿童就开始向外界寻求帮助,和他人建立起联系来。所以霍妮提出,我们内心的冲突,其实是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紊乱和失调。当单独的每一个人和外界的联系开始有些冲撞,内心的冲突也就会随之而来。
在这个联系中,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方式,通过与人的关系,大致分为了三种:顺从型、攻击型和回避型。看起来都还是挺好理解的,但是,霍妮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观点。她指出,顺从型的人大多没有主见,喜欢依附于他人,这是表面现象。但实际上,这种人心里也会想着不要依附于别人,甚至想做出一些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来,比如说激怒他人。这样一来,她的想法就和之前自己建立的顺从型人格不太一样,这个时候,内心才开始真正的冲突。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有个人是做设计工作的,有一个他们小组讨论时他的建议被驳回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感到不太爽了。然后,他们小组在他不在场的时候做了决定,并且没有给他任何说法。这种事情大家都多多少少经历过一些吧,感到自己被轻视了。
那这个时候大家会怎么做呢?假装大度或者也真正大度地让这事翻篇?还是冲上去和别人理论一番?但是这个人他什么都没有做。他认为自己是很有才华的,也很愤怒小组人员的行径,但是他的形象一向是很好的,他既不能违背内心装作大度无谓,又不能违背自己的形象上去干一架。于是他的内心就一面觉得不公觉得愤怒,又一面觉得自己私底下的想法很糟糕,结果呢,他在心里愈发地觉得憋屈,讨厌他人,却在现实中为自己的想法羞愧而加倍对别人好。
这就是顺从型人格内心的小九九了。书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内心剖析,看时觉得可笑,等合上书细细一想,笑话的好像是自己。
要化解内心的冲突,还必须得明白,我们使的反作用力。我们的努力根本就是在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嘛。霍妮提出,化解内心冲突最重要的,是理清那些造成冲突的状态,而我们可好了,画了很多很多辅助线,却搞忘了这道题最原来的样子。
那么,我们究竟做了那些无效努力呢?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建立理想化形象,二是外化作用。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心里都给自己建立了一个理想化形象。不知道题目中所希望建立的人格,是不是也是这种理想化形象呢?大家是不是都有信心满满给自己做了超详细的计划,最后几乎都没完成的经历?我们太高估自己了。在我们心中,我们善良、美丽或者帅气,不把懒惰叫做懒惰而习惯称为拖延,我们怎么可能会懒惰呢?我们要是想做的事情一定能做成啊,只是不想或者不能去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自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去逛街的时候遇到有人乞讨,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捐了,也有可能只是看了一眼。
如果你捐了,你是不是有可能是这么想的:这人多可怜啊,作为一个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我应该捐。然后慢脸怜悯还略带自豪地把钱放进去。如果你没有捐,你有没有可能是这样想的:这个人看起来多可怜啊,作为一个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我应该捐,但是现在这么多骗子,我可不能浪费了我的辛苦钱。然后一脸悲壮地走开。
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看似非常有爱心的施舍,也许只是你为了符合自己善良形象而做出的行为。怎么样?可怕吧!原来自己都是这么深不可测。
外化行为也很好理解。
就像一个总爱撒谎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一个整天处心积虑想要整别人的人也不会觉得别人会真心实意地对他好......例子还有很多,更严重的时候,这种外化行为甚至会让人觉得这根本不是自己的想法,而全部都是来自于别人。
这就说到了化解冲突的最后一点: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与自我的内心。不管是顺从型、攻击型,还是回避型人格,本质上都是在处理与他人或自我的关系时没有勇敢面对,而是采取了很多迂回战术,把事情弄得复杂。别想那么多,找到根本问题,并真诚不欺瞒地解决它就好了。
“人啊,认识你自己!”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做什么?这三个问题虽然显得有些无趣甚至傻逼,但是也许会有很多人在心里默默地问过自己。
2.经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构建自己的人格很容易走向误区,混淆我们真实的人格和理想化的人格。
最重要的,还是先透彻地了解自己,化解冲突,不要建立,而且去找到真实稳固的自我。
所以无论是化解内心的冲突,还是解决眼前的焦虑迷茫,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先认识我们自己。有用就点个赞吧!大家有没有也觉得认识自我是一件挺困难的事呢?欢迎留言交流!